案例展示

当前位置:首页>案例展示

骚扰电话泛滥:数据黑产与防扰指南

时间:2025-09-04   访问量:1002

多多电话轰炸的背后逻辑

你是否经常接到来自“多多”系列的推销电话?无论是购物优惠、贷款推广还是保险服务,这类电话总是不分时段地频繁出现。这种现象被称为“多多电话轰炸”,其核心是通过高频拨号系统(如自动外呼软件)批量触达潜在客户。企业通过购买或共享用户数据,结合低成本的外呼技术,以量取胜——即使转化率低,只要基数足够大,仍能获利。这种模式虽效率高,却因侵扰用户隐私而饱受诟病。

信息泄露与灰色产业链

电话轰炸的源头往往是个人信息的大规模泄露。黑产链条中,数据贩子通过黑客攻击、内鬼交易或APP违规收集等途径获取用户手机号,再分类打包出售。例如,电商平台的购物记录、贷款平台的申请信息都可能成为精准推销的“靶向”资料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部分企业会通过“号码标记清洗”服务,将已被投诉的号码重新伪装,继续拨打,形成恶性循环。

如何有效应对骚扰电话?

面对频繁的骚扰电话,用户可以采取以下措施:1)启用手机自带的“防骚扰”功能或安装拦截APP(如腾讯手机管家);2)接到推销电话后直接挂断并标记为“骚扰”;3)向12321网络不良信息举报中心投诉;4)谨慎授权APP获取通讯录权限。此外,工信部已要求运营商建立“谢绝来电”平台,用户可通过注册彻底屏蔽营销电话。

技术与监管的双重挑战

尽管监管力度加大,但骚扰电话仍屡禁不止。一方面,AI语音机器人、虚拟号码等技术让追踪变得困难;另一方面,部分企业通过更换主体或异地注册逃避处罚。未来需从立法(如提高违法成本)、技术(如区块链溯源)和公众教育三方面入手,才能从根本上遏制这一现象。作为用户,提高信息保护意识同样至关重要。

上一篇:骚扰电话泛滥:揭秘、防范与法律应对

下一篇:没有了!